
日本防卫省最近放出风声,计划在2026年豪掷1000亿日元(约合6.7亿美元)大规模采购军用无人机。这笔钱看似不少,但对比中国去年1.6万亿的军费开支,不过是九牛一毛。日本这次押注无人机的战略,与其说是主动出击,不如说是被逼无奈的选择——当中国的歼-20隐身战机在东海常态化巡逻,当辽宁号航母编队突破第一岛链,当解放军火箭军的导弹射程覆盖整个琉球群岛,日本突然发现嘉正网,自己那套引以为傲的宙斯盾舰+F-35的组合拳嘉正网,在印太地区的力量天平上已经越来越不够看了。乌克兰战场给日本人上了生动一课。一架土耳其Bayraktar TB2无人机(图1)嘉正网,可以连续摧毁数辆俄军坦克嘉正网,效费比很划算;几百美元的自杀式无人机,能让造价数亿的防空系统疲于奔命。 这种"低成本不对称作战"的思路,正好戳中了日本的痛处——既要应对中国海空军的压倒性数量优势,又要规避和平宪法对发展进攻性武器的限制。 日本现在打的算盘很现实:买不起也造不出足够多的第五代战机,那就用无人机群来填坑。从土耳其的TB2到以色列的苍鹭-2,再到美国MQ-9B,日本正在全球扫货,试图拼凑出一张"无人机防御网"。 但细看日本的采购清单,暴露出的恰恰是其战略焦虑。土耳其TB2虽然便宜好用,但在中国红旗-17防空系统面前生存率堪忧;以色列苍鹭-2电子战能力强,可一旦台海有事,美国会不会允许日本共享关键技术都是未知数。更讽刺的是,日本自卫队军官在伊斯坦布尔军工展上对TB2的艳羡,暴露出这个曾经的科技大国在无人机领域已经落后太多——当中国"翼龙"系列无人机(图2)出口到中东非洲,当大疆民用无人机被改装成战场利器,日本却连像样的国产攻击型无人机都拿不出来。 日本现在最急迫的需求,是给西南诸岛装上"电子眼"。 从与那国岛到先岛群岛,这条紧贴台湾的岛链已经成为中日博弈的最前线。去年解放军军舰穿越宫古海峡超过300次,每次都需要日本派P-1反潜机贴身盯防,这种人力物力消耗根本不可持续。 无人机24小时不间断监控看似是个解决方案,但问题在于:中国早就在这些海域部署了完备的电子干扰体系。2021年那次著名的"无人机集体失联"事件,让日本海上保安厅的侦察无人机在东海突然集体"失明",已经敲响了警钟。更深层的矛盾在于,日本试图用无人机弥补传统军力短板的同时,却回避了最关键的命题——这些无人机到底该用来"看"还是用来"打"? 按照现行宪法,自卫队无人机只能执行侦察任务,但防卫省官员私下透露,采购的TB2都预留了武器挂载接口。这种"挂羊头卖狗肉"的做法,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安倍时代"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"的变相突破。 如果未来日本无人机携带导弹出现在争议岛屿上空,引发的连锁反应恐怕远超日本预料。 把目光拉远来看,日本的无人机战略其实是美国印太布局的一枚棋子,这种深度捆绑带来的隐患是:一旦台海爆发冲突,日本无人机(图3)很可能成为解放军优先打击目标。 现在日本决策层似乎陷入某种悖论——越依赖无人机弥补常规军力不足,就越需要美军提供保护;而越是向美军开放战场数据链,就越容易卷入大国冲突。


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